外国电影人挑战中国经典,《西游记》动画三部曲引关注
近日,一家美国娱乐公司在香港国际影视展上宣布,将把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改编为《八戒》《美猴王》和《哪吒》三部动画电影。此举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外国电影人拍摄中国故事再次成为焦点话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人涉足中国题材,从《夜莺》到《狼图腾》,再到《烽火芳菲》和《花木兰》,这些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收获了观众的关注。那么,外国人的视角和中国故事是否搭配?他们在中国故事的改编上又有哪些得与失呢?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王昕认为,外国电影人拍摄中国故事,一方面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庞大潜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回响。这一趋势并非新鲜事,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有外国人以中国为背景、讲述中国故事或以华人为主角进行拍摄。
然而,外国电影人在改编中国故事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王昕指出,一些影片在细节处理上不够考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观众在观影时无法产生代入感和认同感。例如,真人版《花木兰》中的建筑、服饰等元素就被认为是对中国不同区域和不同时代的拼贴和想象,缺乏真实感和文化内涵。
当然,也有一些外国电影人在改编中国故事上取得了成功。以《狼图腾》为例,该片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不仅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王昕认为,该片的成功在于其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导演抓住了“狼性”这一核心元素,在寓言式的环境中设定了人和自然之间的搏斗与和谐,这种表达方式让世界各地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艺术无国界,优秀的作品能够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中国灿烂的艺术宝库和丰富的人文故事为外国电影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然而,想要成功改编中国故事,并非易事。王昕建议,外国电影人在改编中国故事时,需要深入文化理解、坚持高艺术水准、采取更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与中国故事本身形成一种更精妙的编织,让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领略到中国电影的魅力和风采。
此次美国娱乐公司宣布改编《西游记》为动画三部曲,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们期待这些作品能够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国际化的元素和创新点,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